关于修订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方案
教学〔2017〕40号
为落实《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(2017版)的意见》文件要求,学校决定按照“分步探索,逐渐完善”的思路,对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,形成2017级培养方案,工作方案如下:
一、修订原则
公共必修课程、通识教育课程、师范教育课程按照2017版培养方案实施;大类教育课程、专业教育课程(含专业实习、毕业论文/毕业设计)按照2012版培养方案执行;新增非正式课程。
二、课程结构及计算规则
(一)课程结构
2017级培养方案由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两部分组成。其中,正式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、通识教育课程、大类教育课程、专业教育课程(含专业实习、毕业论文/毕业设计)与师范教育课程。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课程结构如下:
非师范专业:公共必修课程+通识教育课程+大类教育课程+专业教育课程+非正式课程。
师范专业:公共必修课程+通识教育课程+大类教育课程+专业教育课程+师范教育课程。其中,师范教育课程包含理论课程、实践研习与教育实习3个模块。
(二)学分、小时计算规则
正式课程实施学分学时制,非正式课程实施零学分小时制。
公共必修课程、通识教育课程、师范教育课程(不含“实践研习”)的学分学时计算规则为:每门课程学时由理论学时(含讲授、研讨等)和实验实践学时(含实验、上机、术科技能训练等)组成。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平均每学期每周1学时理论教学计算1学分,1学分=16理论学时+N实验实践学时;以实验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平均每学期每周1学时实验教学计算1学分,1学分=16实验实践学时+N理论学时。
大类教育课程、专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学时计算规则为:按理论课程、实验课程、实践课程分类,以学期为单位,平均每周1学时理论计算1学分,每周1学时实验计算0.5学分,实践1周计算1学分。最小学分为0.5。在实践课程中,统一规定专业实习、毕业论文/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少于6周,各计6学分。
非正式课程、师范教育“实践研习”按项目开展,以小时的形式记载。小时为完成项目所需的有效时长,学校将综合考虑项目难度、时间跨度、完成质量等因素给予小时数认定;规定各项目认定的小时数为每学期最低4小时,最高16小时。
三、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
(一)公共必修课程
包括思想政治理论、军事教育、大学英语、大学体育、大学计算机5个模块,共17门课程,32学分,必修。
表1 2017级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
课程 模块  | 课程名称  | 学分  | 总学时分配  | 开课 学期  | 备注  | ||
理论  | 实验  | 实践  | |||||
思想政治理论  |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| 3  | 48  | 春/秋  | |||
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| 2  | 32  | 春/秋  | ||||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| 3  | 48  | 春/秋  | ||||
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| 4  | 64  | 春/秋  | ||||
形势与政策  | 2  | 32  | 春/秋  | ||||
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 | 2  | 32  | 春/秋  | ||||
军事教育  | 军事技能  | 1  | 1  | ||||
军事理论  | 1  | 32  | 春秋  | 32理论学时中16学时为网络自主学习  | |||
大学英语  | 基础英语(1)  | 2  | 32  | 32  | 1  | 实行有条件免修制度,32实践学时为网络自主学习  | |
基础英语(2)  | 2  | 32  | 32  | 2  | 同上  | ||
基础英语(3)  | 2  | 32  | 32  | 3  | 同上  | ||
基础英语(4)  | 2  | 32  | 32  | 4  | 同上  | ||
大学体育  | 大学体育(1)  | 1  | 4  | 32  | 春秋  | 4理论学时为网络自主学习  | |
大学体育(2)  | 1  | 4  | 32  | 春秋  | 同上  | ||
大学体育(3)  | 1  | 4  | 32  | 春秋  | 同上  | ||
大学体育(4)  | 1  | 4  | 32  | 春秋  | 同上  | ||
大学计算机  | 大学计算机  | 2  | 32  | 24  | 春秋  | ||
合计  | 32  | 432  | 24  | 288  | |||
(二)通识教育课程
分为“文化传承”、“艺术修养”、“社会研究”、“科学思维”、“道德推演”、“多元文化”和“创新创业”7个模块,其中,“艺术修养”、“创新创业”为必修模块,至少各修2学分,小计4学分;此外,非师范专业员工须在其余5个模块中选择3个模块,至少各修2学分,小计6学分;师范专业员工在其余5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,至少修读2学分。
(三)大类教育、专业教育课程
按照2012版培养方案执行,可按需微调,并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(总学时)的15%,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%。
(四)非正式课程
分为“思想引领”、“创新创业”、“全球学习”、“朋辈教育”4个模块,员工可自主选择参与的模块与项目,要求至少累计完成40小时非正式课程学习。
(五)师范教育课程
由“理论课程”、“教育实习”与“实践研习”3个模块组成,理论课程、教育实习执行学分学时制(正式课程),实践研习实施零学分小时制(非正式课程)。理论课程包括“教育基础”、“学科教育”和“素养拓展”3个分模块,必修10学分,选修8学分。教育实习安排16周,设置6学分。实践研习包括“访谈”、“见习”、“演练”和“创新”4个分模块,要求至少累计完成40小时。
四、毕业学分、小时要求
原则上非师范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55学分以内,非正式课程至少累计完成40小时。师范专业毕业总学分控制在155学分以内,并完成实践研习40小时。
表2 非师范专业毕业要求
系列  | 课程类型  | 学分  | 小时  | 
正式课程  | 
  |